发布时间:2017-05-09 珠江时报
华数机器人公司的机械臂展示。
一汽-大众通过机器人应用提高生产效率。
近段时间,佛山智能制造再度受到央视关注。央视财经频道《交易时间》以《从手工为主到智能制造传统制造业加大智能设备投入》《智能制造增研发降成本让更多的中小企业用得起》《技术工人缺口大大学生到生产一线当工匠》《智能制造迎政策红利相关板块受持续关注》4条专题片,聚焦佛山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探索以及成效。
近年来,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,成为制造业转型的标志之一。佛山市提出机器人应用“百千万工程”,作为中国(广东)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的载体,佛高区南海园将启动15家企业的示范线改造项目,探索成立智能装备投资引导基金,制定机器推广的灵活金融方案,促进机器人的推广应用。
企业应用人均产值得到有效提高
谈及机器人的应用,一汽-大众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和维尚家具的“2016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”屡屡被认为是当中的佼佼者。
“佼佼者”的定位不无道理。在一汽-大众华南基地一期,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。如此高的生产效率有赖于80%自动化生产模式。在焊装车间内有超过800台机器人,自动化率超过70%,6条主焊线更实现全自动化生产,自动化率达到100%。目前,一汽-大众一期每天能生产1200辆整车,年产能达到30万辆。
被誉为“初具工业4.0雏形”的维尚家具五厂,人均产值就比其他工厂提高30%。在这座去年正式投产的家具工厂内,原材料分拣机器人、RGV、智能开料机、双边封装机等先进的家具智能化生产线,加上智能立体仓库、智慧物流等设备,为五厂构筑了智造全系统。
“五厂引入智慧物流系统,就能节省600名人工。”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干介绍,去年维尚家具通过信息化手段、流程优化、设备改造等方式对各厂开展技改,员工人均产值提高20%,其中五厂人均产值更是提高50%。
首要考虑机器人性价比
人均产值提高的背后,自然是机器人应用的高效。在众多企业生产中,主要是以机器人替换重复劳动特征明显、劳动强度大、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。然而,什么岗位需要机器人,机器人应用的性价比能否提高,成为企业迈开转型步伐的首要考虑。
如今,在高度融合信息化、数字化的生产模式下,维尚家具依然要考虑机器人应用的性价比。在维尚五厂,大部分工序实现自动化,但在前端设计、后端运输等岗位仍需依靠“人”。“首先要考虑利益最大化。”黎干说,维尚家具以定制家具为主,不确定性的生产必然制约智能制造,“非标准化产品无法单纯靠机器满足柔性化生产。”
“一台机器能代替6名工人,从每分钟折叠包装2到3张产品提高至每分钟100张,人均产值有效提高。”作为主营无纺布、环保袋、床垫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企业,佛山市瑞信无纺布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宏昌则认为,机器人应用有着较高的性价比。由于产品规格基本定型,为此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,提升企业效益。近年来该企业以设备更新为切入点提高产能。
邓宏昌举了个例子:过去,一张1米×1米的无纺布生产完成后要折叠包装,一个工人至少需要20到30秒。如今,采用新设备后,一卷无纺布经过机器切割、折叠后自动成型,到达工人手上已是100张1米×1米的规格,由此实现1分钟100张折叠包装的高效。
数读佛高区智能制造
A
目标
重点推动华数机器人公司完成10000台工业机器人的生产,并力争到2017年底,累计共有20%(即2000台)华数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佛山市实现推广应用。
B
措施
◆组建一个中心
深化产学研合作,组建佛山市机器人培训中心。把培训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广东特色、全国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基地,为整个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端和实用型人才。
◆建设一批平台
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聚集的机器人行业相关企业达20多家。佛山智能
装备技术研究院建设的孵化器已签约30余家机器人科技型企业。依托上述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,积极引进国内顶尖的机器人创新团队,推动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创新。
◆启动15个项目
佛高区南海园今年将启动15家企业的示范线改造项目。探索成立智能装备投资引导基金,制定机器人应用的灵活金融方案,促进机器人的推广应用。
生产研发
恶劣环境以机器人代替人工生产
近年来,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制造业转型的标志之一。2015年,华中数控与佛山市科技局共建“佛山市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”,与南海区政府共同出资成立机器人本体生产公司——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华数”),华中数控独资组建机器人核心部件伺服电机生产公司——佛山登奇机电技术有限公司。
“一院两司”均入驻佛高区,以协同创新模式运行,面向智能制造业市场,加快国产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的推广应用、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。在华数成立后不久,就接到本地一家五金企业的订单。“我们提供两个打磨工位的机器人,每个机器人的花费大约8万元,可以替代五六个人工。算下来企业几个月的人工支出就可以购买机器人,而且达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。”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冯小童表示,类似的案例在制造业应用上多不胜数。
在冯小童看来,机器人应用目的并不在于“换人”,而是在于“代人”。“传统工作坊能通过‘机器代人’实现升级改造。”他最为印象深刻的是,一家本地生产炊具的工作坊要求华数提供打磨工位的机器人。原来,为炊具打磨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工人,手拿打磨工具为每一件炊具仔细打磨,每当打磨机与炊具碰触时,空气中充斥着刺耳的噪音,弥漫着浑浊的粉尘。最终,华数为其提供了打磨机器人,当机器人“代”这位60多岁的老工人走上打磨岗位后,除了提高生产效率,以及降低产品不良率20%之外,生产环境有了极大改善。更重要的是,不需要再有人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。
推动建设国产机器人示范线
机器人应用热潮持续升温,其背后是理性的思考。企业不再盲目考虑全面“机器代人”,而是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背景,探索适合的技术改造模式。
一家本地家电企业找到华数,希望其提供冲压机器人。原来,该企业正在使用ABB的6轴机器人,但考虑到成本与收益,企业希望华数能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方案。当华数4轴机器人进入企业冲压工序后,与其生产流水线、冲床进行调试配合,生产效率提高30%,成本则下降了50%以上。更重要的是,换上华数4轴机器人,两年后就能获得投资回报。最终,该企业全部换上了华数机器人。
“与去年同期相比,今年第一季度出货量超过5倍,预计今年整体销售提高50%。”冯小童介绍,目前华数机器人体系已掌握机器人四大核心关键零部件,整机产品取得巨大进展,具备生产4个系列20多种型号机器人产品能力,服务本地以及珠三角、长三角等地区的制造业企业,产品在全国各地得到超过2000台应用。接下来,华数将进一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,实施机器人“百千万工程”,同时推动行业标杆企业建设国产机器人示范线。
学校支持
针对行业需求开设智能生产系
机器人应用会不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,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,普工使用会减少,但技术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增加。换言之,机器人应用不会导致大量失业,但会给人才需求结构带来改变。
幸而,高校早已在机器人人才培养方面做好准备。南海技师学院开设智能生产系,设置机电一体化、电气工程与自动化、数控机床安装与维修、工业机器人维护与应用等专业,并建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、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室等。同时,该校将与西门子(中国)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先进自动化联合示范实训中心,为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学习智能生产技术提供实训条件。
去年,南海技师学院承办工业机器人应用大赛,为在校师生提供学习、交流平台。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三年级学生曾家豪和他的同学罗兵武首次参赛,获得“可编程控制设计师(工业机器人应用)”项目的师生组三等奖。获奖是其次,重要是他有机会真正接触工业机器人。“工业机器人调试需要考虑流水生产线的实际需求,细节问题需要多思考。”通过这次比赛,曾家豪对日后的就业方向定下了目标,“希望能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实际应用,顺利进入本地企业从事相关工作。”
校企合作培育对口人才
“让师生接触工业机器人,提升实践能力。”南海技师学院教师苏嘉健说。不少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,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,尤其是较少涉及工业机器人应用,因此,在实际教学中难免存在与企业实践不符的情况。校企合作就成为南海技师学院的尝试。
去年,由南海技师学院牵头,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、中南机械等10家单位组成南海智能制造校企创新联盟。与此同时,南海技师学院与机器人企业共建实训中心,预计年内投用。
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多方受益良多,学生的就业有了保障,学校能随时掌握业界最新动态,企业能获得对口人才。此前,南海技师学院先后与欧司朗、东方精工等开办校企合作班,合作培养机电类专业高技能人才。随着南海技师学院新校园一期工程建成启用,智能生产系作为该校重点建设专业系,将加大师资、设备等投入,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,满足校内教学和社会培训的要求,培养智能生产方面的高技能人才。
除了高校培训,狮山镇总工会针对职工需求,与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研究院开展机器人技能培训,开设日常班与周末班,职工凭机器人技能培训券预约即可参与技能培训。
记者观察 以机器人为推手探索制造业升级之路
纵观广东机器人产业,机器人应用热潮持续高温。虽然前景广阔,但起步较晚,规模较小,技术能力和研发制造能力都亟待提高。然而,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一些短板,比如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人才,缺乏龙头企业带动,企业和行业竞争力不强。
要发展机器人产业,关键在于补齐短板。“缺什么,就补什么。”
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人才,那就大力“引进来”。作为中国(广东)机器人集成创新中心的载体,佛高区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、珠三角国家自主示范创新区为抓手,借助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、佛山市机器人创新产业园、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,引进国内机器人行业龙头华中数控“一院两司”项目,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。
缺乏龙头企业带动,那就推动企业勇当“领头羊”。当前佛山提出实施机器人“百千万工程”,佛高区将联合“一院两司”、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开展“机器人领跑计划”,针对陶瓷、五金、家私、建材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深度调研,挖掘典型企业的实际需求,提供自动化生产线解决方案,在佛高区南海园启动15家企业的示范线改造项目,由此推动行业标杆企业建设国产机器人示范线,以“互联网+智能制造”助推优势传统产业创新发展,以工业机器人为推手,探索传统制造业“智慧”升级之路。
文/珠江时报记者潘展虹通讯员佛高宣图/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
主办单位: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上午8:30—12:00 下午14:00—17:30(节假日除外)